一袭“检察蓝”,是矢志如初的法治信念,是公平正义的信仰航标;一颗赤子心,以怀抱星辰大海的热忱,去诠释果敢无畏的检察担当。风雨兼程中守护公正,草蛇灰线里探究真相,倾心写人生,岁月吐芳华。为展示杭检风采,讲述杭检故事,特推出“钱塘检事”专栏,选登优秀工作札记,分享检路历程。
今天推送滨江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汤秋静的《在全新的业务领域也要努力办成高质效案件》,一起见证她转岗至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以来的成长与收获。
风雨兼程 | 守护正义
滨江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
汤秋静
在全新的业务领域也要
努力办成高质效案件
“网络水军”传播虚假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终于尘埃落定。该案的办理耗时近两年,而这个时间也与我的转岗时间大致相当。2022年12月底,我离开熟稔于心的业务领域,转岗至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当农林牧副渔等传统法定领域对“国际滨”来说基本不存在时,如何在“公益荒地”开拓新领域,成为摆在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增强案件线索嗅觉
从多维度考量常见社会现象
2023年2月,我们在办理一起非法经营案中发现本案线索。
2017年至2021年间,杨某鹏相继注册成立三家公司,专门从事信息咨询服务、市场营销策划等业务。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间,杨某鹏利用上述公司,使用自研网络平台操纵“网络水军”,在未核实发布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开展有偿“转评赞”“直发”“投诉举报”等业务。经统计,上述平台共完成“转评赞”“直发”任务24万余条,任务金额合计近900万元;共完成“投诉举报”任务1200余条,任务金额合计19万余元。
近年来,“网络水军”、流量造假、虚假信息传播乱象丛生,已严重侵害广大网络用户切身利益,破坏网络生态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这类常见的社会现象貌似与检察公益诉讼业务有些许关联,但又找不到已成案的案例,甚至都不在检察公益诉讼“4+11”领域之内。
经反复研判,我们认为本案具有“公益”属性。互联网时代,流量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形态。通过操控“网络水军”,开展有偿“转评赞”“直发”“举报投诉”等方式传播虚假信息,将网络用户的注意力引流到商家所需要的方向,进而实现流量变现,这是网络“黑灰产”的新模式。杨某鹏及其实际控制的三家公司通过这种模式获取非法利益,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新领域的案件探索总是艰难的,然而总需要我们一步步往前走。
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
凡事多请教总是对的
对于检察公益诉讼业务来说,光有自己的判定肯定远远不够,新领域的案件探索势必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具体到本案,是否应该由检察机关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对网络虚假信息治理以民事公益诉讼手段予以规制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即是否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于2021年颁布的《关于网络虚假信息治理的决定》来由检察机关提起虚假信息网络治理的公益诉讼?以及确定起诉后,该如何确定诉讼请求、提出公益损害赔偿金?
对于这些影响本案走向的专业问题,我们及时借智借力,组织专家学者参与研讨论证,通过听证、咨询、磋商等形式问策问计,突破办案难点,立足于网络虚假信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明确了互联网虚假信息的认定标准。
在本案中,我们认为,杨某鹏名下的三家公司通过雇佣操纵“网络水军”对指定作品、产品刷流量、炒热度,删除、屏蔽负面评论,影响了不特定网络消费者对相应作品、产品真实信息的了解和判断,侵害了网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
三家公司操纵“网络水军”大量发布未经审核和甄别真实性的信息,通过虚增好评量等进行流量造假,达到控评效果,使网络信息无法以其“真实面目”展示于公众,误导网络用户对相关作品或产品的认知。同时,滥用知名平台的投诉举报权利,有偿“删帖”,使普通网络用户关于相关作品、产品的真实体验难以得到反映。其行为破坏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秩序。
此外,三家公司雇佣操纵“网络水军”进行流量造假,删除负面评论,也是一种通过虚假宣传手段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方面诱导不特定网络消费者选择与其期望值不相符的作品或产品,另一方面使众多同行业竞争者的作品或产品价值受减损,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在对本案的公益属性作了较为深入的研判后,我们将案件层报最高检审批。
感谢办案过程中遇到的贵人
让我们有好案子可以讲述
2024年4月17日,滨江区检察院向杭州互联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杨某鹏及三家公司共同承担公益损害赔偿金100万元;删除已发布的虚假信息并注销相关网络账户;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7月4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本案并当庭依法作出判决,支持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
2024年9月,该案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11月,获评全省检察机关典型案例。12月,获评2024年电子商务法领域年度十大典型案例报告。2025年2月,被最高法和央广总台评为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
该案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平安鼎等媒体同步报道,新华社、新华网客户端浏览量超100万次,央视新闻客户端浏览量超52万次。案件引发了网友对网络生态秩序的积极讨论,对引导社会公众规范网络行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全面促进网络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办成一件高质效案件绝非易事。回望近两年的办案历程,想说的只有感谢。感谢最高检、省、市院的悉心指导,感谢杭州市互联网法院的鼎力支持,感谢杭州市公安局滨江区分局的一路相助,让我们拥有好案子可以讲述。
任何时候都愿意给予耐心解困的最高检胡婷婷主办检察官,慷慨提供专家意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教授,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芒怀揣赤子之心的杭州互联网法院肖芄庭长,都对本案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来源:杭州检察